新闻中心
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行业资讯

解读《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评审补充要求(修订草案)》

发布时间: 2025-07-15 作者:甘肃欣和检测 分享到:
二维码分享

前言

《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评审补充要求(修订草案)》的正式发布,标志着生态环境监测行业在资质认定和管理方面迈入了更加规范、科学和严格的新阶段。这一修订对检验检测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,也对行业的整体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 

背景与演变

发布

20185月,市场监管总局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《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评审补充要求》。该文件是作为《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》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特定补充,针对生态环境监测活动的特殊性提出更具体、更严格的要求。

 

实施与发现问题 

 机构通过低价竞争和数据造假 

 新兴领域覆盖不足监管漏洞凸显 

 技术要求需更新 

 责任边界需厘清 

 操作性需增强 

 监管新要求

 

修订启动与政策进程

20231229日,发布《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评审补充要求(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)》,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

 

202569日,市场监管总局与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修订草案,面向社会征求意见。

 

2025613日,各地市场监管部门、行业机构及公众可提交修改建议的截止日期。

核心修订内容

人员资质要求更加严格

监测人员、技术负责人、授权签字人等关键岗位提出了明确的资质和工作年限要求,大幅提高技术门槛。

具体变化: 

人员总数15人,中级以上职称占比由15%25%

技术负责人经验要求由5年→8年,授权签字人由3年→6

 

技术防伪

监测机构在场所环境、仪器设备、管理体系等方面的详细规定要求更具体,从源头遏制数据造假。

具体变化: 

l 要求样品存贮、制备、前处理与仪器分析测试空间必须独立,强制要求废气采样、噪声测量设备具备防篡改功能,其他设备优先选用防伪机型。

l 现场采样需双人操作,电子数据需不可更改格式保存。

 

过程管控

所有方法必须经过验证或确认并形成报告,保证方法验证或确认过程可追溯。

具体变化: 

原始记录需全程留痕,热敏纸数据需同步备份扫描件 

..申请机构需管理体系运行满6个月,租用设备/场地时限≥认证有效期

 

基础检验检测能力

新增关于“基础检验检测能力”的要求,确保监测机构能够完整完成某领域监测任务,填补领域空白。

具体变化:

申请水、土壤、生物等13类监测领域资质,需具备该领域全项基础检测能力

 

潜在影响

生态环境检测机构

l 准入门槛与合规成本提高:投入更多资源满足更严格的人员、设备、设施、信息化、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的要求

l 能力建设压力增大:持续投入人员培训,拓展在新领域能力,以获取和维持资质

法律风险和责任更明确:数据造假处罚更严厉,机构及其负责人面临的法律风险显著增加。 

l 优胜劣汰加速:技术薄弱的小微机构将面临退出,行业集中度提升。

 

排污企业、政府管理部门

l 保障数据质量:从源头上提升检测数据的准确性、可靠性和公信力

 可靠决策依据:更高质量的数据,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

 企业用于排污许可、自行监测、环境信息披露的数据基础更坚实

 清晰选择服务机构:选择检测单位时,可以更明确地依据资质认定的范围和能力

 有力溯源追责:更完善记录保存、数据管理和责任界定,提供更清晰的溯源证据链

 

监管机构 

l 评审尺度和标准使评审工作更具操作性和一致性

l 强化对机构关键环节的监管要求,提升监管效能

l 资质认定、事中、事后监管加强信息共享和执法协作,形成监管合力

 

行业的影响 

l 缺乏资质和能力的小型监测机构将面临淘汰压力

l 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行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

 对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、质量控制、人员培训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

 

检验检测机构需要如何应对

l 加强人员培训和能力确认

l 完善管理体系和质量控制:建立覆盖检测全过程的管理体系,加强质量控制活动,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。

l 提升设备和技术水平:机构应配备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,确保其测量范围和精度符合相关检测标准、技术规范。

l 加强现场管理和数据记录:确保现场测试和采样过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,加强数据记录和管理,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。

本次修订直击行业痛点,通过人员、设备、责任制的全面升级,推动生态环境监测的质变。短期引发行业洗牌,长期为污染防治攻坚战及“双碳”目标提供了数据基石。政策落地后,机构需快速调整合规策略,监管部门则需强化跨区域协作以巩固改革成效。